福寿园申请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目前已进入国家旅游局的评审程序——
位于上海青浦的福寿园申请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目前已进入国家旅游局的评审程序。
国内旅游线路中从来就不乏瞻仰先贤陵墓的项目,但以现代公墓为单位,率先整体申报国家旅游景点,还是第一家。
不少市民假日去墓园旅游
10月3日上午,4辆旅游大巴先后从人民广场发车,开往青浦的福寿园。这是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联合上海福寿园、滨海古园等6家公墓,结合周边旅游景点共同推出“08上海·现代都市人文游”线路之一。此举是给筹划中的公墓旅游项目投石问路。
与丈夫、女儿一起登车的朱女士对记者说,她在前几天的一次博览会上看到墓园旅游项目时很好奇,“墓地也能当成公园去游玩吗?出去旅游为的是心情放松、愉快,到墓地去,心情会不会很沉重?”在翻阅展位的宣传单时,她发现福寿园里有她喜爱的歌星邓丽君的衣冠冢,还有不少文化名人的纪念像,于是动了去看一看的念头。
“我们去外地旅游,也会去凭吊烈士,游览皇家陵墓,去墓园旅游在概念上与前者其实没有太大差别。”同车而行的张先生表示:“我就是把今天的旅游,当作黄金周的一次近郊休闲活动。漫步园区,也许还能多一点人生感悟。”
到公墓里去旅游,在我国还是件新鲜事。据悉,本市殡葬行业协会在国庆黄金周期间举办为期3天的公墓免费游园活动,在市民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福寿园的旅游线路里有水乡朱家角;滨海古园以“农垦记忆”为主题,并可顺路游玩毗邻的世纪森林公园和农家菜园。
两处墓园游每天都吸引了超过百名的游客前往。有个曾在五四农场工作过的中年女性,带着留学澳洲回沪度假的儿子一起去奉贤参加滨海古园游。看到昔日海滩边盐碱地的农场,如今一派花团锦簇的秀丽景象,她不禁热泪盈眶,感慨无限。有个游客连续3天分别游玩了市郊的3家墓园,他说现代墓园和以往印象中的墓地已经完全不一样,值得一游。
福寿园里将建人文博物馆
走进福寿园,仿佛置身于大花园中,朱女士上车前的疑惑烟消云散。福寿园占地800多亩,分东西两园,游览景点为西园的名人艺术墓区。已汇集了500多位已故精英名流的纪念碑和艺术雕塑,有章士钊、蔡元培、陈望道、沈尹默等学界泰斗,也有上官云珠、阮玲玉等影视前辈。入口第一墓,长眠着著名书法篆刻家胡铁生,一座印章造型的雕塑,铭刻他生平的成就,墓碑上有郭沫若题写的“铁画银钩,古为今用”。艺术墓通常由家属与设计师共同商讨后设计定稿,碑刻、书法、雕塑和墓志铭,都表现出逝者的人生精华,如一部部凝固的乐章。制作者中不乏名家手笔。
2004年,民政部命名福寿园为“人文纪念公园”。2005年,“新四军广场”在园内落成,每年10月都举办大型纪念活动。福寿园也被批准为红色旅游基地,青浦区旅游局把福寿园列为3A级旅游景点。福寿园执行总经理伊华说:“有了这些文化旅游资源,我们才有底气申报国家级旅游景点。”
伊华介绍,福寿园已按国家4A级旅游景点标准改建相关硬件配套设施,并不断整合园内拥有的人文资源,为游客“海上溯源”提供更多便利。如精心设计主题旅游线路,尽早开通语音导游,开办人文书屋、开辟老电影放映厅、建造历史回音壁、适时设计纪念封邮品等,而筹建中的人文博物馆将在2010年落成,届时也将成为上海世博会的文化展示区域。
墓园变旅游点遇到3个难点
据统计,2007年上海福寿园游客人数已达40万,其中30%是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
福寿园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点的消息传出后,在业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业内人士认为,这不仅是墓地功能的拓展,更是中国殡葬业融入国际化的探索和实践。
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规划处的傅曰义表示,福寿园“变身”尚需解决3个难点:
■观念的转变
他透露说,乌鲁木齐市的一家墓园也在不久前申报了国家4A级景区,目前仍在讨论中。审批层的认可度和市民的接受度,都需要做大量的宣传和推介工作。目前应当通过民间讨论、旅游展示等多种形式,促进传统观念的改变。
■逝者家属的感受
“原本肃穆的祭奠场所成为游玩休闲的公园,游客与祭扫者的关系要协调好”。福寿园方面表示,在园区布局时已有一定规划,安排游览路线时也会将旅游景区与私人墓园区进行分隔。伊华强调:墓地应有宁静氛围,但宁静并非寂寞和冷落。祭扫者与游客来到这里,大多怀着庄严圣洁、宁静淡远、超凡脱俗的情感,游客的行为也会有所约束。以往的经验也证明,祭扫者与游客互相间是能够兼容和谐的。
■扫墓高峰时怎么管理
福寿园方面的统计显示,去年清明、冬至前后一星期,来园祭扫者有25万,游客所占比例非常小。“这说明游客大都会主动避开清明、冬至这两个传统的祭扫高峰。”
墓园变公园,行政审批程序之外,在操作层面上还面临与旅游部门合作的问题。福寿园管理方表示,尽管已投入大量的财力,并且还将有更多投入去实施规划,但在未来的经营管理中仍将坚持公益性,即使挂上旅游景点的金字招牌,也不会向游客售门票。
【焦点关注】
“墓园变公园”
不能急功近利
“人类是个生命体,人类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都很美丽,应该用更好的方式,使我们和先于我们逝去的长者之间保持很美好的精神联系。”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表示,但他同时认为,墓地发展成旅游点要由旅游管理部门统一推动,周密策划,千万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简单炒作,否则反而会破坏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关系。
顾晓鸣认为,在中国人的传统认识中,对死亡抱有恐惧,害怕死去的人。但死亡是生命历程的一个部分,和出生、恋爱、结婚一样,是延续生命的人生环节,缅怀先人可以促使人们更加珍爱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讲,墓地非但不是恐怖之地,而是我们和先人建立精神联系的纽带。
从另一个方面讲,对死亡持有的不正确观念,也会影响人们生活品质。“年纪大了恐惧死亡,病危的人和老人受到歧视,都是生活品质受到影响的表现。”
“但是墓园转变成旅游点,一定要策划好,这件事一旦做了就没有回头路,弄得不好可能把非常严肃的环境亵渎了。”如果管理不善,墓园周围布满小贩,卖各种小商品,甚至假货,影响的不仅是死者,而是生者和死者的关系。
另外,他认为,并不是受托代管逝者的墓地就有权利决定他们的被参观权。这当中既包含文化内涵,又有法律关联,一旦“墓园变公园”在殡葬行业中蔓延开来,会引发很多问题,希望有关部门多做些研究,考虑得更加周全。
【焦点链接】
拉雪兹神父公墓
拉雪兹神父公墓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墓地之一,建于1804年,位于巴黎的第20区,面积118英亩,是巴黎市内最大的墓地。这里埋葬着在过去200年中为法国做出贡献的众多名人,每年吸引数十万来访者。
在拉雪兹公墓,看到的不是悲伤、森冷的场面,而是一派祥和、安宁。公墓入口旁还有咖啡馆,咖啡馆的生意非常兴隆。咖啡馆的服务员说,每天都有很多人去拉雪兹公墓,大家都没把那里当公墓,而是当作一个净化心灵的处所。拉雪兹公墓旁的花店顾客盈门,前来瞻仰名人墓的游客都会在花店选一盆花,寄托对他们的思念。
在公墓入口管理处,花1.5欧元买票可拿到一张地图,按图索骥就能找到许多名人墓地。法国喜剧大师莫里哀、大文豪巴尔扎克、英国作家王尔德、歌剧《卡门》的作者比才、波兰钢琴家肖邦、美国舞蹈家邓肯、文学伴侣萨特和波伏娃等,都长眠于此。园内还有巴黎公社墙和《国际歌》作者欧仁·鲍迪埃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