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上海殡葬市场盼“清明” 上海殡葬市场黑幕惊人
来源:
重庆殡葬网
日期:2018-09-18 10:55:07
点击:
清明节前后,上海约有800万市民为亲友扫墓。仅4月2日这一天,就有133万人出行。若以每人平均支出50元计算,此举就拉动了4亿元消费。然而在寄托哀思的同时,不少市民感叹:“逝者殡葬事,家属‘挨斩’时。”这“挨斩”的“刀”就是种种不规范行为和殡葬暴利。
去年9月,家住上海普陀区张女士的婆婆病逝。老人刚走,就有一个中年妇女前来为婆婆擦身,并询问是否需要“殡葬一条龙”服务,声称从接尸开始,老人“身后事”全部代理包办。张女士没有接受,中年妇女马上翻脸,嚷嚷着索要“擦身费”。张女士无奈,只得给她300元才了结。
第二天又有人挂着××殡仪馆的胸卡前来提供“一条龙”服务。张女士没有答应。事后了解,此人的身份纯属假冒。其后几天,不断有所谓的“国营公司”上门。张女士不禁起疑,这些人不请自来,从何获知逝者的消息?
记者了解到,这些“公司”和医院、社区等单位某些人员结成利益同盟,每提供一条丧家的信息,即可获得50元左右的信息费。有的甚至还给医院太平间的管理人员配备了手机。
倘若一旦接受他们所谓的“殡葬一条龙”服务,丧家往往会跌入价格“黑洞”。提供的丧葬用品大多是假冒伪劣———糖果糕点是地下工厂生产的“三无”产品;寿衣的里子用黑心棉填充;几十元一件的寿衣竟售价上千元;死者身上的寿衣经常故意少穿,反正丧家不会撩起死者的衣服仔细点数;预订的丧宴量少质次价高;祭奠用的鲜花篮多人多次反复使用;在殡仪馆出售的骨灰盒,由他们倒卖,价格起码要翻4-5倍;有些自制的骨灰盒,名义上是红木的,实际上是地下加工厂生产的硬杂木箱子……他们有的还宣扬迷信,竟然为一位早年丧妻的八旬死者扎烧纸质的“三陪小姐”,说是到了阴间,死者不会寂寞。
为了防止丧家中途变卦,这些人常常先扣住死者的《居民死亡殡仪证》,因为无此证,死者就不能火化、入葬。据上海民政局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上海殡葬市场从事代理、中介的公司有上百家。其中通过民政部门审批的只有21家。其他有的是有营业执照但超范围经营;有的是经劳动部门或街道发放证件而没有通过民政部门的审批;还有的干脆是无证经营。而丧家举报最多的往往是那些没有通过民政部门审批的企业,尤其是一些无证经营的黑代理、黑中介。
曾几何时,一度被人不屑一顾的殡葬业,现在却有人千方百计地往里挤。归根结底,作为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之一的殡葬业,巨大的市场有巨大的诱惑。
国家民政部透露,2004年全国火化遗体436万具。如果以每人平均1500元这样的最低标准计算,中国每年殡葬行业市场经营额为65.5亿元。而一场略为体面的丧葬支出至少是1万元。以此类推,将是一个天文数字。上海每年去世约10万人,并逐年增加。上海殡葬部门粗略估算,除了寿衣、骨灰盒、墓地等各种硬件外。仅上海每个死者的殡葬服务费用平均约为2000-3000元。其中有个性要求或特殊要求的,费用高达1-2万元,甚至近10万元。这巨大的市场资源,颇为惊人,出于对亲人的丧悼和厚葬先人的文化传统,上海的丧家并不怕花钱、或者怕多花钱,只是怕“挨斩”———多花那些不明不白的冤枉钱。
这些年来上海殡葬市场面临一个尴尬的现状。一方面经民政部门审批并主要由民政部门主办的这21家“正规军”并不可能包揽所有的殡葬代理、中介业务。另一方面,尽管出台了相应的规范措施,那些未经民政部门审批的大小殡葬代理、中介公司,仍有他们足够的生存空间。垄断性经营也许有利于行业的管理,但却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市场的竞争;不利于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不利于垄断性企业的自身发展;更不利于挤出“暴利”,使价格逐步接近价值,反而有利于上述不良之徒坑害消费者。
日前,上海殡葬行业协会会长王宏阶指出:“与其这样屡治不止,还不如规定行业标准,让那些符合标准的‘杂牌军’成为‘正规军’。通过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规范市场,让市民不再上当受骗。”据悉,今年上海将制定“殡葬代理中介”的准入标准。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向民政部门申请相应的资质证书。
清明节,上海殡葬市场盼“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