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焦点  >> 查看详情

殡葬管理回应社会关切的价值取向

来源: 重庆殡葬网  日期:2019-09-05 14:24:03  点击: 
分享: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对殡葬领域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这对殡葬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殡葬管理工作者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政治站位认识殡葬工作,确立保障和改善基本殡葬民生、生态文明、培育现代殡葬文明的价值取向,不断推进殡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健康文明的行业生态。

  了解网络舆情关注什么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增长至8.17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曝光不断增长,网络舆情展现出的以下特点应当引起殡葬管理工作者高度关注。

  根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10(2019)》中的《2018年中国互联网舆论场发展研究报告》研究成果,一是2018年自媒体爆料引发的舆情事件有明显上升趋势。当前舆情发酵源头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媒体监督、自媒体爆料、常规报道引发解读、不当言论、境外信息。二是2018年以来,经济民生舆情出现上升态势。由于民生话题与人民群众黏合度较高,代入感强,容易引发网民共振,产生舆情爆点。三是对2018年热点事件涉及人群进行分析,可识别出68种人群身份,中等收入群体走入聚光灯下。

  洞察殡葬行业关心什么

  中国社会报社主办的“殡葬周刊”微信公号是面向行业的新媒体,用户主体是殡葬行业从业者和殡葬管理工作者。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殡葬周刊”微信公众号共发布112篇文章,95%以上阅读量过千,其中阅读量3000以上的40篇、4000以上的20篇、5000以上的11篇、1万以上的4篇。

  对阅读量3000以上的文章分析发现,殡葬行业密切关注六类信息:一是政策法规,二是党政领导声音,三是全国性的会议、活动,四是地方殡葬改革经验,五是对殡葬工作的专业见解和创新理念,六是殡葬服务机构的创新实践。可以看出,殡葬行业颇为关注政策导向、创新理念和实践、未来趋势等信息,求新创变、谋求发展的意识很强。

  提高政治站位确立殡葬工作价值取向

  殡葬工作者应敏锐地意识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要求殡葬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需要从三个层级去理解、把握。第一层级:保障殡葬基本民生,增进民生福祉;第二层级:殡葬工作群众普遍关切,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第三层级: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殡葬服务的需求。

  殡葬工作者还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从中探寻殡葬事业改革发展创新的底层逻辑,确立殡葬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

  一是全行业确立保障和改善殡葬基本民生的价值取向。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实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需要多方筹集资源,有效使用、管理资源,富有效率地保障和改善殡葬基本民生。

  在一些地方,正在卓有成效地进行创新实践,探索地方政府、村集体经济和市场合作提供殡葬基本民生保障的方式。笔者在浙江长兴采访发现,一家民营经营性公墓自己出资建设骨灰堂,建成后有3万个格位,其中1万个为公益性骨灰堂格位,2万个是市场化骨灰堂格位,公益性格位只收20年管理费800元。这家企业所做的尝试,是用市场来托底公益。长兴县和平镇长安村建设的青山仙鹤堂,是一家镇级公益性骨灰堂,由村集体和政府出资建成,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投资450万元,占地不到2亩,可覆盖全镇23个村中8个村的人口,约1.5万人,6000多个格位可满足50年的骨灰安放需求。

  笔者在江西、浙江的一些地方采访发现,政府投资建成了环境优美、节地生态的公益性公墓,有的对后续管理维护提出了市场化运营思路,希望成立公司,或者委托给第三方专业机构管理。据了解,江苏南京今年由政府出资建设了50多座公益性骨灰堂,也有的委托给市场性专业机构运营。

  由政府、事业单位和市场性机构来共同参与殡葬基本民生保障事业,用市场化思维来优化基本殡葬服务供给,对资源进行集约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能,这可能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二是坚持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

  坚持生态文明价值取向,最关键是要解决土地这一生态资源的科学合理、合法合规利用问题,建立严格的生态文明管理制度。

  关于公墓的舆情一直与土地资源问题紧密关联。笔者采访、调研发现,一些有合法身份的公墓也存在只有一部分土地是合法合规的殡葬用地,当这部分土地饱和后,他们采用租赁的方式取得新的地块用于安葬服务。纵使公墓建设得再好,这也是一种生态不文明现象。

  《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在不改变林地、草地用途的情况下,探索林地、草地与墓地复合利用,实施生态安葬。将来,这一制度创新真正落地并付诸实施,也需要明确管理规范,需要行业坚守生态文明理念,才能杜绝乱象的滋生。

  要引导公民养成生态文明的殡葬观念和行为,培养公民的生态道德,向公众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殡葬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殡葬新风尚。

  三是坚持培育现代殡葬文明的价值取向。

  传统殡葬文化中的重亲情、孝道,现代文化中对个体生命的珍视、尊重,这些文化因子都是现代殡葬文明得以涵养形成的根基。

  要理顺传统与现代、习俗与文明的关系。笔者就有关问题采访过清华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教授,受到很大的启发。彭林教授讲,“礼者,理也”,礼是我们人类社会走向文明以后,根据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来的一种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是符合人性、人情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礼”,绝非流于虚文,而是让我们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来生活。

  科技在快速发展,时代在瞬息变化。我们这个时代有我们时代的道德理性,因此也会产生这个时代的礼仪文化。其中,有对历史的传承——比如,在上海、北京、西安等地殡仪馆推行的故人沐浴,其实是古礼,在今天仍然很受欢迎,是因为虽然几千年过去,人们对遗体的尊重、生者对逝者的亲情关怀都没有变,也就是其中的道德理性没有变,古今仍可同礼。其中,又有这个时代的创造——比如我们追求生态文明,海葬、树葬、竹林葬、生命晶石葬、骨灰堂安放等节地生态葬式层出不穷,推行鲜花祭祀、网络祭祀,甚至请钢琴家弹琴吟诗祭祀、举办清明诗会祭祀,这些殡葬礼仪蕴含的道德理性是生态文明。

  对于丧葬礼仪,应更多地探究其中蕴含的孝道、联结的亲情、慎终追远的郑重庄严、对生命尊严的守护、对奉献精神的尊重与弘扬、代际间的优秀文化传承、深植家国情怀等等,这些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不曾中断的基因密码。我们要传承传统礼仪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价值理念,吸纳合理形式元素,融汇古今,创制出现代文明的、有节有度的、简朴庄重的殡葬礼仪,并孕育生成我们这个时代的殡葬文化。

  殡葬管理工作要回应各方面关切

  殡葬管理工作要管理三类行为:一是城乡居民个体的殡葬行为,二是有合法身份的企事业单位的殡葬服务行为,三是没有取得相关许可的组织和个人的非法殡葬经营行为。

  这些行为有的发生在殡葬公共设施内,有的发生在殡葬公共设施之外。居民个体发生在殡葬公共设施外的殡葬行为很难管,殡葬改革却往往直接面对这一类行为,改革难度较大。大力建设好、运营好殡葬公共设施,把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殡葬行为引导进殡葬公共设施里来,让他们享有规范的殡葬公共服务,享有殡葬事业发展文明成果,而不是民间的自给自足式的殡葬服务,是降低殡葬改革推进难度的一种思路。

  民政部门是管理者,与此同时,民政事业单位又是殡葬服务的提供者,要协调好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以往,提供服务被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管理殡葬行业的职能未受到应有重视;现在,尚未建立起科学高效的行业管理机制和手段,一些殡葬管理工作者对管理行业有畏难情绪。并且,殡葬行业也处于复杂的、不平衡的发展状态,现代文明的殡葬服务机构与低端的、零散的、作坊式的机构并存。

  即便如此,民政部门也要知难而进,协同有关部门管理好整个殡葬行业。管理不到位,问题就会层出不穷,殡葬改革和殡葬行业乱象也会纠葛在一起,殡葬改革也不好推进。

  国家正在努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民政部门也要用现代治理的方式去管好殡葬行业,推进殡葬改革,关键是建立现代化的制度、机制和管理工具,主动把整个殡葬行业纳入现代文明规范的发展轨道。民政部门对全国80多万个社会组织丰富的监督管理经验,值得参考借鉴。近年来,社会组织领域建立了法人库,公众可网上查询,取缔了一批非法社会组织,撤销登记了一批不作为、乱作为的社会组织,慈善项目进展、募捐信息可网上查询等,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机制、技术手段日益科学、丰富、有效,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民政部门推进殡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要夯实殡葬工作基础,系统推进殡葬事业改革发展大局。单一的殡葬改革思维,使我们总站在与丧葬陋俗作战的第一线,承受着巨大压力。《中国社会报》2019年8月5日头版头条报道了湖南省加强基层民政能力建设的创新实践,他们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1600多个乡镇(街道)建立社工站、配备3200余名专业社工。其中湘潭县河口镇民政所所长谈道,今年对住宅式骨灰安放建筑、硬化大墓和“活人墓”进行摸排工作,有了社工协助,当地2700 多穴坟墓的位置、占地面积等信息全部精准测量、录入系统。

  各地的生动实践不一一列举,而笔者相信,民政部门一定会建立起现代科学的管理机制与工具,赋能殡葬行业管理工作,逐步构建形成现代、文明、绿色、健康的殡葬生态。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